秋分后艾灸這幾穴,讓你陽氣十足,擺脫秋燥癥
來源:本站 發布時間:2019-09-23 07:09:46 瀏覽:377
秋分到,我國大部分地區都已經步入了氣象意義上的“入秋”,正式邁入“一場秋雨一場寒”的躍進時期。秋分后晝夜溫差加大,氣溫的起伏變化變大,在一個月內將出現“寒露”、“霜降”兩個跨越,所以人往往在這個時期出現“不適應”的各種癥狀。

就是因為寒氣來勢洶洶,對我們的陽氣大有打壓之勢,所以一些陰寒之證在秋分節氣會迅速抬頭,肺受寒之后咳嗽、氣喘會加重,胃寒的會胃痛、腹瀉等,陽虛的人會四肢發涼。另外,這個時間段鼻炎與支氣管炎也是高發期,需要各位的進行注意。

自然界中的陽氣不足時,我們的身體會本能的聚斂陽氣,陽氣充足的人可能會導致陰氣偏低,因此出現熱癥;但有很多人的陽氣本身就是不足的,所以會出現明顯的寒癥。因此,在秋分這段時間,同樣都是在過秋天,人需要補充的重點是截然不同的。
《黃帝內經》中這樣記載“秋三月,早臥早起,與雞俱興”,就是要求我們在這段時間要早睡早起,講究平衡的作息。這段時間應該多曬太陽,適當的進行運動,晨跑、陽光浴這些在夏季不適宜做的運動要多多益善了。這樣可以補充人體的陽氣,從而實現人體內部的陰陽平衡,也能達到人與自然界的陰陽平衡。

補充陽氣,方法有很多,但我最推薦的還是用艾灸的方法進行。艾為純陽之物,從古代延續至今已經至少有3000年的歷史,古人使用艾灸進行治病,明代時將其作為養生的手法,效果倍受李時珍的肯定。

艾草為純陽之物,對人體陽氣的增益效果非常好。在南方,人們用艾草驅蟲蚊、驅病邪,小孩子經常洗艾草浴來扶陽驅邪。所以,利用艾灸的方法來提升人體內的陽氣是一個非常“對口”有效的方法。
當然在艾灸的時候,還是需要灸一些專門的穴位的,根據秋分節氣的陰陽變化,我們需要艾灸的穴位有:關元穴、大椎穴、肺俞穴、腎俞穴、足三里穴、天樞穴、涌泉穴、神闕穴、中脘穴等。

每天選擇其中的2-3個穴位進行艾灸,每個穴位艾灸10-15分鐘,用一周的時間將這些穴位艾灸一遍即可。如果覺得自己寒癥特別明顯,可以增加艾灸的頻率,但是每個穴位艾灸的時間不要改變,避免灸傷筋脈。
另外,在秋分這段時間,應該少吃一些辛辣、苦燥的食物,多吃滋陰潤燥的食物,像蓮藕、雪梨、銀耳等食物可適當增加攝入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