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陽氣走衰,我們不需養陽卻要養陰,尤其需
來源:本站 發布時間:2019-09-16 05:45:51 瀏覽:310
秋季陽氣漸衰,而陽氣是人生存的根本,所以很多人自然就將秋季養生的主打方向定位為:升陽!尤其是體質偏陰的女性更是如此,認為秋季養陽能平衡自然界增多的陰,這個想法咋一聽挺對,但實際上卻是不嚴謹的。

中醫中將一年分為春(陽氣升)、夏(陽氣盛)、長夏(陽氣極盛)、秋(陽氣衰)、冬(陽氣極衰)五季,分別對應五行中的木(伸展)、火(炎上)、土(中和)、金(收斂)、水(潤下),分別對應我們的臟腑:肝、心、脾、肺、腎。最后我們再補充一下五行相克的規律: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按照這個規律,我們自然得出這樣一個結論,秋季陽氣走衰,肺金達到最旺的時段,肺屬金,金克木,而肝屬木,所以秋季時容易出現傷肝的情況。實際上,秋季陽氣走衰,人體會本能的囤積陽氣,中醫中稱為“藏陽”,隨著人衣物的增多,陽氣散發較少,因此,陽會出現過盛的情況。所以,醫學經典《黃帝內經》這樣寫道:春夏養陽,秋冬養陰!這陰只要就是指我們的肝陰。

肝陰不足該怎么判斷呢?
在臟腑學說中,肝主筋,開竅于目,所以肝陰不足的時候我們可以通過眼睛與筋脈的異常表現來得到判斷。比如我們的眼睛會出現:干澀、疲勞(肝血不足);視力異常、血絲較多(肝火過旺);眼白漸黃(肝氣不足造成的衰老跡象)。表現在筋上就是腿躁動不安、身體抽筋、晚上磨牙等。

其實,當肝陰不足的時候,我們的胃口也會出現變化。比如,女性懷孕的時候總喜歡吃酸,小孩子也喜歡吃酸的東西,這都是因為肝陽過旺使得我們身體本能的想要收斂肝陽,酸具有瀉肝陽的作用,所以我們就產生了吃酸的欲望。
如何進一步滋陰呢?
除了吃一些酸的東西,我們還可以通過推肝經的方式來疏肝理氣,肝經的長度較長,我們一般都會選擇肝經所在的大腿內側部位進行推揉,建議涂一些潤滑油或者艾草精油??梢詮哪_踝處一直推到膝關節上方,每次推50下即可。

通過肝經的走向我們不難看出,肝經上有太沖、大敦穴、中封穴、行間穴四個穴位在腳上,所以通過泡腳也可以很好的刺激到肝經。在泡完腳之后,適當的揉搓腳底板與腳面,效果會更佳。
平衡陰陽,當然少不了艾灸的增益,艾灸無論對于陰還是陽都能起到平衡的作用,所以不需要判斷肝出現了陰癥還是陽癥,直接灸就可以了,前期可能會出現上火現象,這個也是正常的。

我們需要艾灸的穴位有:三陰交穴、曲泉穴、中都穴、太沖穴、行間穴,如果出現灸后上火現象,需要加灸涌泉穴。(以上所有穴位位置詳情,盡在文末“了解更多”鏈接)。
最后,說一下那些容易傷肝的壞習慣:熬夜、長時間用眼、心情抑郁。前兩個習慣幾乎人人都有,所以一定要給予重視,尤其是已經出現肝問題的人,就不要再任著性子“瀟灑”了。